0比2!国足又输给日本了,进步很大:上次是0:7!
南宋名将岳飞,在朱仙镇大破金军之后,曾仰天长啸,发出“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”的千古悲鸣。
那是一种怎样的恨意?
是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,是半壁江山沦丧的刻骨羞辱。
在这种恨意的驱动下,唯有直捣黄龙、迎回二圣,才算得上是胜利。
任何妥协,都是对尊严的背叛。
千百年后的今天,另一场“战斗”的结果,却以一种极其吊诡的方式,在网络上引发了喧嚣。
7月12日晚,东亚杯,中国男足0比2,再一次输给了老对手日本队。
意料之中的结果,却发酵出了意料之外的“喜讯”。
展开剩余90%有人竟然振臂高呼:我们进步了!
理由很简单,也很强大:上一次,我们可是0比7惨败的啊!
从输7个球到输2个球,少输了5个,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飞跃吗?
这种逻辑,究竟是一种荒诞的黑色幽M默,还是一种已经深入骨髓的自我麻痹?
让我们把视线拉回赛场。
面对上一场6比1狂胜中国香港的日本队,我们的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,从一开始就摆出了最谦卑的姿态。
5后卫阵型。
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信号:我们不求赢,我们只求别输得太难看。
整个上半场,球权几乎被日本队牢牢掌控。
我们的球员,像一群被圈养在自家半场的绵羊,疲于奔命地追赶着皮球,却很少能组织起像样的反击。
锋线上,张玉宁如同一座孤岛,被淹没在日本队后卫的汪洋大海里。
数据是冰冷的,也是诚实的。
控球率、射门次数、威胁进攻……我们全方位落后。
输2个球,甚至可以说,是对手脚下留了情,也是我们门将表现神勇的结果。
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,0比2的比分定格在屏幕上。
没有奇迹发生。
然而,比没有奇迹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。
一种诡异的“进步论”开始在坊间流传,甚至一度占据了部分讨论区的主流。
“上次被灌了7个,这次才2个,防守端肉眼可见的进步。”
“能跟日本二队踢成这样,已经很不错了,要给小伙子们鼓励。”
“少输当赢,这心态,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听听,多么熟悉的论调。
多么富有哲理的自我开解。
鲁迅先生笔下,有一个不朽的形象,叫阿Q。
阿Q在外面被人打了,心里愤愤不平。
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平衡之法,他想:“我总算被儿子打了,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……”
于是他心满意足,俨然是胜利者了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精神胜利法”。
通过在内心中扭曲现实、降低标准,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、廉价的满足感和胜利感。
如今,这种百年前被文学家剖析得淋漓尽致的国民劣根性,竟然在21世纪的足球场上,找到了最完美的“回响”。
从0比7到0比2,就等于进步。
这背后的逻辑链条,和阿Q的“儿子打老子”论,何其相似。
都是在比输得更惨的过去中,寻找慰藉。
都是在无法战胜对手的现实面前,选择性地修改胜利的定义。
网友们的评论,则更加一针见血:
“以前是站着死,现在是跪着活,还觉得自己活得挺好。”
“必须解散国足”的怒吼,与其说是一种对球员的愤慨,不如说是一种对这种“阿Q”式自我麻醉的绝望。
人们愤怒的,或许早已不是输球本身。
而是输球之后,那种不以为耻、反以为荣的荒唐氛围。
输球不可怕,可怕的是习惯了输球。
比习惯了输球更可怕的,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,找到了“进步”的幻觉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中有言:“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,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羞耻感和憎恶感都丧失了,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了。
羞耻心,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。
正是因为知道落后是可耻的,我们才会奋起直追。
正是因为明白失败是痛苦的,我们才会想尽办法去争取胜利。
这份“羞恶之心”,对于一个运动员,一支运动队,乃至一个民族而言,都是不可或缺的血性。
当一支球队,不再为输给宿敌而感到切齿的痛恨;
当一部分看客,能从一场完败中品咂出“进步”的甜意;
这就意味着,那份最宝贵的“羞恶之心”,正在被稀释,被消解。
这就好比一个学生,上次考试考了30分,这次考了59分。
他没有因为离60分及格线仅一步之遥而懊悔万分,反而因为比上次进步了29分而沾沾自喜。
他的父母老师,也纷纷夸他“进步很大”。
这,真的是在教书育人吗?
不,这是在扼杀他冲击100分的可能性,是在为他将来安于平庸,甚至安于失败,提前铺平道路。
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,真正的教育,是帮助一个人建立正确的荣辱观。
是让他明白,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,而不是脚下的泥潭。
胜利,才是唯一值得庆祝的。
而失败,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,都应该带来反思和痛苦,并最终转化为下一次冲击胜利的动力。
这种“少输当赢”的逻辑,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的失败。
它用一种看似温和的“鼓励”,剥夺了人们感受真正耻辱的权利,也阉割了他们追求真正卓越的野心。
其实,这种“退步式进步”的怪圈,又何止在足球场上。
在我们的生活里,这种现象并不少见。
我曾听说一个公司,连续三个季度亏损。
第一个季度亏损一千万,管理层焦头烂额。
第二个季度亏损五百万,管理层在大会上总结:“情况正在好转,亏损收窄,大家要看到积极的一面。”
第三个季度亏损三百万,公司竟然发了喜报,庆祝“减亏增效取得重大成果”。
员工们面面相觑,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。
他们没有去深究为什么公司一直在亏损,没有去思考如何才能扭亏为盈,而是沉浸在“亏得比以前少”的虚假繁荣里。
这和国足的“0:2进步论”是不是如出一辙?
标准一旦开始向下滑坡,便会一泻千里,再也刹不住车。
当所有人都开始“比烂”,那么结果必然是集体的沉沦。
我们不再仰望那些跑在最前面的人,而是回头看看那些跑得比我们更慢的,甚至躺在地上的人,然后长舒一口气:“嘿,我还行。”
这是一种精神上的“内卷”,向下的内卷。
它磨平了人的棱角,也消解了奋斗的意义。
那么,又该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?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。
第一个层次,是麻木。
输就输了,无所谓,反正一直都这样,持“解散国足”论的一部分人,或许就处于这个阶段,哀莫大于心死。
第二个层次,是自我安慰。
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“阿Q精神”。
在失败中寻找闪光点,用“进步”来麻痹自己,拒绝承认与强者的巨大差距,这是最危险的层次,因为它会让人丧失前进的动力。
第三个层次,是知耻后勇。
《礼记·中庸》有云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
真正的强者,敢于承认自己的“不豫”——准备不足,技不如人。
他们会坦然接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和羞辱,将这份耻辱感深深刻在心里,变成一把鞭策自己前进的鞭子。
他们明白,0比2和0比7,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,都是输。
唯一的区别,可能只是对手今天想进几个球而已。
把胜利的希望,寄托于对手的“仁慈”和自己的“少输”,是弱者最可悲的逻辑。
所以,请收起那套“进步很大”的说辞吧。
那不是宽容,而是纵容。
不是鼓励,而是毒药。
我们需要的,不是在失败的废墟上开出一朵自我安慰的小花,而是要勇敢地承认,这里就是一片废墟。
然后,记住这份耻辱,记住这种疼痛,一砖一瓦,重新建起我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荣誉的捍卫。
真正的强大,不是从不跌倒。
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后,都记得那份疼痛,并带着对更高处仰望的姿态,重新站起。
发布于:辽宁省金港赢配资-金港赢配资官网-全国配资网-专业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